購買新耳機是一種享受,市面上有很多選擇,而且挖到好貨會讓人非常興奮。但與此同時,這也是一場賭博,因為可能會購買到不喜歡的耳機,無論是舒適度還是音質。
為了減少這種問題,我們分析影響耳機音質的因素,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使用者的體驗,並找出適合大家的調音方式。我們還剖析不同的耳機品牌如何調整其產品,以獲得特定品牌的聲音。
影響耳機音質的6件事
1.驅動單體的種類
驅動單體共有六種類型,包括動圈、動鐵、平面磁、靜電、骨傳導和混合式驅動單體。每一個都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強度,能產生不同的聲音。
動圈是最常見的類型,並且在大多數耳機中都可以找到,因為其生產成本最低。請注意,驅動單體的質量也會有所不同,這意味著設計良好的動圈可以擊敗製作不佳的動鐵。
2. 藍牙編碼的類型
藍牙耳機使用藍牙音訊編碼來傳輸音訊,目前市面上有多種藍牙編碼,例如 aptX、LDAC、AAC、SBC和LDHC等。所有編碼都有不同的位元率、取樣率、位元深度和延遲。
因此,有些編碼更適合遊戲和看影片,而有些則更適合聽音樂。如果注重的是音質,則需要具有最高位元率的編碼,即 LDAC、LHDC 和 aptX Lossless。
延伸閱讀:想要一副高清音質的藍牙耳機? 不能不知音訊轉碼器的重要性
3. 耳機設計類型
大多數藍牙耳機都採用封閉式設計,就像在使用者和外界之間有一堵牆;環境噪音進不去,音樂也無法從耳機裡外洩。大多數人比較喜歡這種方式,因爲提供了更私密的聆聽體驗。
相比之下,用開放式耳機聽音樂就像坐在開著的窗戶旁邊,房間裡有揚聲器;環境噪音可能會進來,音樂可能會洩漏。因此,開放式耳機享有更寬廣的音場和更好的音訊成像,但旁邊的人將能夠聽到使用者正在聽的內容。
4. 耳機插頭的種類
有線耳機的插頭有四種類型:TS、TRS、TRRS 和 TRRRS。每種類型的插頭都有不同數量的連接器,TS有兩個、TRS有三個、TRRS 有四個,而TRRRS有五個連接器。TRRS 是最常見的 3.5 毫米插頭,但不能播放真正平衡的立體聲,因為至少需要五個連接器。

平衡的立體聲能為音樂增添了深度、方向和距離感,讓使用者能夠區分來自遠方或近處、左方或右方、後方或前方、上方或下方的聲音。然而,這只能在 TRRRS插頭上實現。
5. 耳墊尺寸和材質
耳墊越大,耳朵和揚聲器之間的距離就越遠,模擬了更寬廣的音場感覺。耳墊貼合在耳朵周圍的效果越好,可以形成的密封效果就越合適,有助於隔離環境噪音並減少音樂中不必要的嘶嘶聲和嗡嗡聲。
在耳罩式耳機中,皮革和絲絨是最常見的材料。在入耳式耳機中,有矽膠或泡棉兩種耳塞材質,後者是發燒友的首選,因為其更柔軟,可以記憶耳道的形狀。
6. 音響製造商的調音
音響製造商經常手動調整耳機的EQ,來構建自家品牌的聲音特徵。最常見的聲音特徵有五種,包括三頻平衡、重低音、明亮、溫暖以及同時突顯重低音和高音的V 形。
大多數消費性耳機都調整得更接近V形聲音特徵,而高階耳機通常具有更平衡的特徵。

如何確定適合自己的聲音特徵?
要決定哪種聲音特徵適合自己,首先需要弄清楚自己想要從音樂中得到什麼。不同的聲音特徵具有不同的呈現,各自適合不同的音樂類型:
- 平衡:所有頻率都設定為大致相同的值,實現最準確的聲音再現。有些廠牌可能會略微提升低音和高音,使聲音聽起來更有趣一些,但不會犧牲太多細節。
- V 形:聽起來最有趣的聲音特徵,大幅提升的低音和高音,但可能會丟失細節和清晰度。
- 明亮:高音明顯升高,聲音尖銳而富有感染力,但長時間聽會導致疲勞。
- 重低音:以蓋過中音和高音為代價,大幅提升低音以獲得響亮而沉重的低音。
- 溫暖:類似於重低音但沒那麼強烈,低音略微升高,但不會壓倒中、高音。長時間聆聽不會傷到耳朵。
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進行試聽,但一般認為V形最適合休閒聽眾,而平衡更適合發燒友。
如果可以的話,請避免明亮和重低音,因為這兩種會影響到其他頻率:而溫暖最適合輕鬆隨意的聆聽。
為什麼音響品牌要為耳機調音?
音響品牌調整耳機聲音的原因很簡單:建立和維護品牌形象。每個品牌都有一個獨特的聲音特徵。例如,Shure、Sony和鐵三角耳機通常具有平衡的聲音特徵,但Bose和 Sennheiser通常會提供更多的低音,而AKG 喜歡揭示更多細節。Beats經常採用尖銳的 V 曲線;Apple和Samsung仍在尋找他們的聲音,但通常是平衡和 V 形的混合體,有時被稱為U 形。
製造商如何為耳機調音?
在挑選耳機時,最重要的是要記住聆聽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體驗。無論評論者或發燒友怎麼說,歸根結底,如果對您來說聽起來不好,那就不是適合您的耳機,就這麼簡單。
耳機調音是不同因素的組合,包括驅動單體、製造材料、耳墊厚度、材料質量等等。以某位音響工程師在Reddit 評論為例,說明調整耳機所付出的努力:
這取決於設計的耳機類型。對於帶有動圈的典型單驅動入耳式耳機,它看起來像這樣:驅動器:
- 振膜尺寸
- 振膜厚度(重量)
- 振膜材料
- 振膜周圍的波紋
- 音圈尺寸
- 音圈繞組數
- 音圈高度(相對於磁隙)
- 磁隙尺寸和深度
- 磁鐵材料
- 通風孔的數量、位置和尺寸
- 排氣孔上的阻尼氈或網
有了所有這些變數,難怪不同的耳機有不同的調音,即使是同一製造商的耳機,使用相同的型號,聽起來也會略有不同。
因此,如果您覺得某副耳機聽起來不錯,那麼就沒有理由沉迷於驅動單體尺寸、頻率響應、阻抗和靈敏度等技術問題,或者查看複雜的規格表,這樣做只會事情弄得更複雜。
延伸閱讀
文章說明:
(1) 本文為earphoneman團隊彙整外媒與相關網路文章之結果,非參考投票、民調、網路問卷等資料。
(2) 所分享之圖片、影片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或從各網站蒐集而來,如有侵權請告知。
編輯日期:
(1) 最新更新日期:2022年07月12日
(2) 文章發表日期:2022年07月12日